自己在准备面试/复习的时候,整理了一些高频面试题的拓展题部分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哦。

1. 为什么链表转红黑树的阈值是8?链表长度为8就一定会变成红黑树吗?

链表转红黑树的阈值设定为8并不意味着链表长度达到8时一定会转为红黑树。

1. 阈值8的设计原因

  • 时间复杂度的考虑:在哈希冲突发生时,HashMap 会将多个键值对存储在同一个桶中(即同一个链表)。链表的查找时间复杂度是 O(n),而红黑树的查找时间复杂度是 O(log n)。当链表长度较小时,链表操作的开销比较小,直接遍历即可;但当链表长度较大时,红黑树的查找效率更高。
  • 统计分析:在大多数应用场景中,哈希冲突导致的链表长度通常不会很长。研究和实践表明,链表长度超过8的情况非常少见。如果链表长度超过8,说明哈希冲突较为严重,此时使用红黑树替代链表。

2. 链表长度为8就一定会变成红黑树吗?

不一定。链表长度达到8只是触发链表转红黑树的条件之一,但还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:

  • HashMap容量扩容条件:当链表长度达到阈值8时,HashMap 会首先判断当前的哈希表容量是否大于或等于 64。如果小于 64,则优先进行扩容操作,而不是直接转换为红黑树。这是因为扩容可以减少哈希冲突的发生,从而缩短链表长度。因此,只有在容量达到64且链表长度超过8时,链表才会真正转换为红黑树。
  • 操作类型:在实际操作中,HashMap 会在插入新元素时检查链表的长度。如果链表长度达到阈值8,并且经过扩容后冲突仍然存在,则会将该链表转换为红黑树。

2. 解决Hash冲突的方法有哪些?

1. 开放地址法(Open Addressing)

开放地址法通过寻找哈希表中下一个可用位置来解决冲突。

  • 线性探测法(Linear Probing)

    • 当冲突发生时,直接检查哈希表中下一个位置(即当前索引+1的位置),直到找到一个空位置。
    • 优点:实现简单。
    • 缺点:当冲突多时容易导致“聚集”现象,即多个冲突的元素集中在一起,导致查找效率下降。
  • 二次探测法(Quadratic Probing)

    • 当冲突发生时,按照二次方间隔来寻找下一个位置(例如,+1、+4、+9……)。
    • 优点:减少了线性探测法的“聚集”现象。
    • 缺点:实现稍复杂,如果装载因子较高,仍然可能出现冲突。
  • 双重散列法(Double Hashing)

    • 使用两个不同的哈希函数来计算索引,如果第一个哈希函数发生冲突,使用第二个哈希函数计算步长进行探测。
    • 优点:减少了聚集效应,提高了查找效率。
    • 缺点:实现较为复杂,需要设计两个合适的哈希函数。

2. 链地址法(Separate Chaining)

链地址法通过为每个桶存储一个链表(或其他数据结构)来解决冲突。

  • 基本原理:所有哈希到同一位置的元素都被存储在同一个链表中,发生冲突时,新的元素直接追加到链表的末尾。
  • 优点
    • 容量不受哈希表大小限制,可以处理较大的数据集。
    • 实现简单,容易扩展和管理。
  • 缺点
    • 在哈希冲突较多的情况下,链表的查找效率会下降到 O(n)。
    • 需要额外的指针空间存储链表节点。

3. 再哈希法(Rehashing)

再哈希法使用一系列不同的哈希函数来处理冲突。

  • 基本原理:当初始哈希函数计算的索引发生冲突时,使用另一个哈希函数重新计算新的索引位置。
  • 优点:减少了冲突的可能性,可以有效避免聚集现象。
  • 缺点:需要设计多个哈希函数,增加了实现复杂度。

4. 建立公共溢出区

将所有发生冲突的元素存储到一个单独的溢出区中。

  • 基本原理:哈希表和溢出区相结合,哈希表中发生冲突的元素不再放在哈希表中,而是放到溢出区的一个链表或数组中。
  • 优点:处理简单,适用于冲突较多但溢出元素较少的场景。
  • 缺点:溢出区可能成为性能瓶颈,因为所有冲突元素都在同一个区域,查找效率可能下降。

5. 扩展的线性探测法

扩展线性探测法是线性探测法的扩展和改进版本。

  • 基本原理:类似于线性探测法,但探测步长不是固定的1,而是以某种规律变化,例如步长按某种递增规律变化(如1, 3, 7, 15…)。
  • 优点:减少聚集效应,提高查找效率。
  • 缺点:实现复杂,需要设计合理的步长规则。

6. Cuckoo Hashing(布谷鸟哈希)

一种较为现代的冲突解决方法,利用两个或更多的哈希表和哈希函数。

  • 基本原理:每个元素通过两个不同的哈希函数映射到两个不同的哈希表中。如果插入一个新元素时,某个位置已经被占用,则将被占用位置上的元素“踢出”,并重新放入另一个哈希表,依此类推。
  • 优点:查找时间复杂度为 O(1),哈希表使用率较高。
  • 缺点:可能需要频繁“踢出”元素,导致插入操作复杂度较高。

3. 什么样的对象算垃圾?如果对象被标记成了垃圾,还能逃逸吗?

在Java中,垃圾收集(Garbage Collection, GC)是自动管理内存的一种机制,它会自动识别并清理不再使用的对象,以释放内存资源。

1. 什么样的对象算是垃圾?

一个对象被认为是垃圾,通常是指该对象不再被任何活动的线程或其他对象引用,即在程序的运行中已经无法再访问到这个对象。

2. 对象被标记为垃圾后还能逃逸吗?

对象被标记为垃圾后,理论上它应该被回收,不能再逃逸。但在特殊情况下,对象可能会暂时“逃逸”:

Finalize方法:如果一个类重写了 finalize() 方法,垃圾收集器在标记对象为垃圾后,可能会在回收前调用 finalize() 方法。如果在 finalize() 方法中,重新建立了对象与根对象之间的引用链,理论上该对象就从“垃圾”状态“逃逸”了,变得不可回收。不过,在实际应用中,依赖 finalize() 机制是很不安全的做法,而且Java 9以后也逐渐废弃了这一机制,建议使用try-with-resourcesCleaner来替代。

3. 简洁回答:

垃圾对象:无法再被任何引用链访问到的对象,被认为是垃圾。
逃逸的可能性:被标记为垃圾的对象在正常情况下会被回收,但在特殊情况下(如 finalize() 方法),对象可能会暂时逃逸。不过,这种情况并不常见,且不推荐依赖此机制。

4. 讲讲CAS的原理?什么是ABA问题?怎么解决?

1. CAS(Compare-And-Swap)的原理

Compare-And-Swap(CAS) 是一种用于实现同步原子操作的硬件级别指令,在并发编程中被广泛应用。CAS操作包括以下三个操作数:

  • V:表示需要读写的内存值。
  • A:表示进行比较的值。
  • B:表示需要写入的新值。

CAS操作的原理,简单描述为:

  1. 读取当前值 V
  2. 比较 V 和 A
    • 如果 V == A,则将 B 写入到 V,并返回 true,表示操作成功。
    • 如果 V != A,则不进行任何操作,返回 false,表示操作失败。

CAS操作具有原子性,即在执行CAS时不会被其他线程打断,因此它常用于实现无锁(lock-free)的线程安全操作。CAS是现代多处理器系统中原子操作的核心基础,通常被用来实现乐观锁(Optimistic Locking)等机制。

2. ABA问题

ABA问题是在使用CAS操作时可能出现的一个经典问题。

问题描述

  • 线程 T1 读取变量 V 的值为 A
  • T1 准备使用 CAS 更新 V 时,线程 T2V 的值从 A 变成了 B,然后又变回 A
  • 现在 T1 继续执行,CAS 操作发现 V 的值仍然是 A,认为没有变化,于是成功地将 V 的值更新为 B

T1 的视角来看,V 的值似乎一直是 A,而实际上它已经被其他线程修改过。这种情况下,虽然CAS操作成功了,但实际上 T1 并不知道变量 V 的值已经经历过了变化。

3. 如何解决ABA问题

1. 使用版本号/时间戳

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在变量 V 中附加一个版本号或时间戳,进行每次更新时,版本号都会增加。这样即使 V 的值从 A 变成 B 又变回 A,版本号也会发生变化,因此可以有效识别出变量是否经历了其他变化。

示例

  • 初始状态:V = A1 (其中 1 是版本号)
  • 线程 T2VA1 改成 B2,再改回 A3
  • 线程 T1 再次检查时,发现版本号从 1 变成了 3,知道 V 已经被修改过,因此不会执行错误的 CAS 操作。

在Java中,java.util.concurrent.atomic.AtomicStampedReference 就是这种解决方案的实现。它通过引入“时间戳”来解决ABA问题。

2. 使用 Lock-Free 数据结构

现代的JDK提供了一些无锁的、带有对ABA问题处理的数据结构,例如 AtomicMarkableReference,可以在对象的引用中附加一个标记位,以区分对象的状态变化。这种方式类似于版本号的策略。

3. 增加CAS重试机制

尽管增加重试机制不能根本解决ABA问题,但在某些特定的应用场景中,通过增加CAS操作的重试次数来降低ABA问题发生的概率。该机制的基本思想是在检测到可能的ABA问题时,再次进行CAS操作,从而使系统达到预期的正确状态。

Java 和 Go 是两种流行的编程语言,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。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和适用场景:

5. Java 和 Golang 的区别

  1. 设计理念​:
    • Java​: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,强调类和对象的使用,通过Java虚拟机(JVM)实现跨平台运行。它拥有丰富且成熟的标准库,适合开发大型企业级应用。
    • Go​:注重简洁和高效,减少了复杂的语法和特性。Go内置对并发的支持,通过goroutine和channel实现轻量级并发,编译速度非常快,适合快速开发和部署。
  2. 语法和类型系统​:
    • Java​:是强类型语言,支持复杂的面向对象特性,如继承、多态、接口和泛型。异常处理通过try-catch块进行。
    • Go​:也是静态类型语言,但语法更简洁。没有类的概念,使用结构体和接口来实现面向对象编程,错误处理通过返回值而不是异常机制。
  3. 内存管理​:
    • Java​:使用JVM的垃圾回收机制自动管理内存,有复杂的内存模型和对象生命周期管理。
    • Go​:也有垃圾回收机制,但设计更简单高效,内存分配和管理更加直接。
  4. 并发模型​:
    • Java​:使用操作系统的线程来实现并发,线程的创建和管理开销较大。提供了丰富的并发工具类,如java.util.concurrent包。
    • Go​:使用goroutine实现轻量级并发,创建和切换开销非常小,通过channel实现goroutine之间的通信和同步,简化了并发编程。
  5. 应用场景​:
    • Java​:广泛应用于大型企业级应用开发,如银行系统、电信系统等。也是Android应用开发的主要语言,并在大数据领域有广泛应用,如Hadoop生态系统。
    • Go​:在云计算和微服务领域非常流行,许多现代云原生项目使用Go开发,如Docker和Kubernetes。适用于系统编程和网络编程,因其高效的性能和并发模型。

6. 雪花算法

雪花算法(Snowflake Algorithm)是一种用于生成全局唯一 ID 的算法。

雪花算法原理

雪花算法生成的 ID 是一个 64 位的长整型数:

  • 符号位(1 位): 总是 0,表示正数。
  • 时间戳部分(41 位): 当前时间戳(毫秒)减去一个固定的起始时间。这个部分提供了大约 69 年的时间范围。
  • 工作机器 ID(10 位): 分布式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唯一标识。通常是机器 ID 或进程 ID。可以支持最多 1024 个节点。
  • 序列号(12 位): 每毫秒内生成的序列号,支持每毫秒生成 4096 个唯一 ID。

7. 二叉搜索树思想,如何快速看出是不是二叉搜索树

二叉搜索树是一个满足以下条件的二叉树:

  1. 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其左子树所有节点的值
  2. 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其右子树所有节点的值
  3. 左右子树也必须是二叉搜索树

可以使用中序遍历来初步判断,如果是升序就可能是二叉搜索树。

8. 常见的服务器负载均衡方法

1. 轮询 (Round Robin)

  • 原理:将请求按顺序分配给服务器池中的每个服务器,轮流处理请求。
  • 优点:简单易实现,适用于服务器性能相似的场景。
  • 缺点:不考虑服务器负载或健康状况,可能导致性能不均衡。

2. 加权轮询 (Weighted Round Robin)

  • 原理:与轮询类似,但为每台服务器分配不同的权重,权重较高的服务器会处理更多的请求。
  • 优点:可以根据服务器性能调整负载分配。
  • 缺点:需要手动设置权重,可能需要监控服务器性能来调整权重。

3. 最少连接 (Least Connections)

  • 原理:将请求分配给当前连接数最少的服务器。
  • 优点:适用于请求处理时间不均的场景,可以平衡服务器负载。
  • 缺点:需要监控每台服务器的连接数,可能增加负载均衡器的复杂度。

4. 加权最少连接 (Weighted Least Connections)

  • 原理:与最少连接类似,但结合了服务器的权重。服务器的权重和当前连接数共同决定负载分配。
  • 优点:可以更精确地平衡负载,适用于服务器性能差异较大的场景。
  • 缺点:需要管理和计算服务器的权重。

5. IP 哈希 (IP Hash)

  • 原理:通过对客户端的 IP 地址进行哈希运算,将请求分配到特定的服务器。相同 IP 地址的请求会被分配到同一台服务器。
  • 优点:可以保持会话的粘性,适用于需要会话保持的场景。
  • 缺点:客户端 IP 地址变更时会导致请求分配改变。

6. 会话粘性 (Session Persistence 或 Sticky Sessions)

  • 原理:确保来自同一客户端的请求始终分配给同一台服务器。可以通过 cookie、会话 ID 或其他标识符实现。
  • 优点:适用于需要保持用户会话状态的应用场景。
  • 缺点:可能导致负载不均,特别是在某些服务器承担较多会话的情况下。

7. 基于内容的路由 (Content-Based Routing)

  • 原理:根据请求的内容(如 URL、HTTP 头部、请求参数)将请求路由到不同的服务器或服务器池。
  • 优点:可以根据请求内容优化处理流程,适用于需要不同处理逻辑的应用。
  • 缺点:需要额外的处理和配置,可能增加系统复杂性。

8. 资源使用 (Resource-Based)

  • 原理:根据服务器的资源使用情况(如 CPU、内存、磁盘 I/O)来分配请求。
  • 优点:可以动态平衡负载,适应服务器负载的变化。
  • 缺点:需要实时监控资源使用情况,并且对负载均衡器要求较高。

9. 地理位置 (Geographic-Based)

  • 原理:根据客户端的地理位置将请求分配到离客户端最近的服务器。
  • 优点:可以减少网络延迟,提高用户体验。
  • 缺点:需要地理位置的检测和配置,可能增加系统的复杂性。

努力有时候战胜不了天分,但至少能让别人看得起你